内容简介:
著名作家唐浩明继《曾国藩》、《杨度》之后,以五年时间创作了这部12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——《张之洞》。这位湖南籍的作家,从创作一开始就选择了清末民初这个历史时期,可以说是颇具历史眼光。当代中国,从某种角度看,其新旧对峙、风起云涌的社会、文化冲突,颇似清末民初:从大一统的思想,到百家争鸣,局面有点混乱,却又充满生气。这两个时代,都将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!
中体西用·以夷制夷——当今发展借鉴
清末民初,中华大地面临封建王朝崩溃、外族入侵、新文化启蒙的动盪局势。张之洞走科举之路,获朝廷重用,在京為清流言官,外放也忠君勤政,為民请命,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封疆大吏。他提出著名的「中学為体,西学為用」的理念;更於维护满清统治之餘,嚮往西方科技文明,奖掖后进,开办实业。在清政府对 外屡战屡败的困局下,打赢唯一的一场胜仗;更用「以夷制夷」的策略,进行外交斡旋。看张之洞学外交谈判,思考如何迈向国际化,同是外来文化大衝击的时代,将让您更有见解更具开拓性。
学者从政·矛盾情结——警世历史
晚清封建官场消失距今不到百年,但其所发端的人与事、精神与观念、成败与安危,却仍然活跃与延续著。晚清内政贪官污吏横行,治国经商之人短视近利,有志之士怀才不遇。张之洞曾屡劝部属:「人生的穷通逆顺,很难说得清楚。功名蹭蹬仕途艰涩的人,未必就是没有真学问;一帆风顺官运亨通的人,学问也未必很好」。无论晚清或现代,相同的戏码不断上演,於政治、於经济,也於功名。唐浩明完成封笔之作《张之洞》后,心有所感的说:「歷史不只是简单的重复,歷史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。」张之洞是上世纪之交典型的中国士人,同时又有著鲜明的个性特色与矛盾际遇。通过文学的形象,您能更深入了解晚清官场文化与时代肇因。
历史名家·封笔巨著——您不容错过
大陆当红近代史小说名家唐浩明,擅於以忧国忧民的情怀,描写歷史大变革时期,风头浪尖上的智士。他以五年的时间,创作了此部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鉅著,笔力凝鍊,场面宏阔,出场的重量级歷史人物如杨锐、辜鸿铭、慈禧、李鸿章、袁世凯、康有為、盛宣怀等多达几十人。唐浩明追求「史」与「诗」的结合,严谨与抒情的结合,他对史实所下的扎实功夫、融合至情至性的小说笔法,使得读者阅读其作品,產生强烈的信任感,本本精采热销,在中国大陆首印十一万套顷刻售罄,喜爱歷史小说的读者绝不可错过,不曾读歷史小说的读者更不可不读。
张之洞比曾国藩稍后,是近代鼓吹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之一,也是北洋军阀的大帅之一。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,直至今日仍不时被人们提起,从总体国策来看,这个口号也仍旧是被一再探讨而未有结论。写历史小说,要能概括出某一时代的精神,曾国藩、左宗棠、张之洞、李鸿章……这些都是文武全才,能破坏又能建设、诗酒风流、端穆沉藉的大人物。他们处在一个风云变色的年代,处理军国大事,并与中外一流人才打交道,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,简直无所不能。奇怪的是,往往在血与火的大时代,历史才会集中这样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……
背景:
张之洞(1837—1909)清末洋务派首领。字孝达,号查涛,直隶(今河北)南皮人。同治进士。1884年中法战争时,由山西巡抚升两广总督,起用冯子材,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。1889年调湖广总督。中日甲午战争后,曾捐款支持强学会。1898年发表《劝学篇》,提出“旧学为体,新学为用”的洋务派理论。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。
作者:未知 播音:唐浩明